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

首页  /  文化传承  /  教育家张澜

杰出的教育家首先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2021-12-21

四川大学校史办公室

2008/11/29


张澜先生是坚强的民主主义战士,热忱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这是举世公认的定论。但是,以往对他作为民主战士和爱国者的思想和活动,研究得多一些,对他作为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以及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意义,研究得还不够,而且多限于局部的、阶段的、静止的研究。如何把民主战士、爱国者、教育家三者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发展的研究,是值得认真探索的。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张澜作为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首先在于他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与日俱进”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他一生进行社会活动的坚实的政治基础,也是他投身革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行为准则,并且渗透到他的整个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中,给他打上了作为杰出教育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爱国、民主的鲜明时代印记。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近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蜀中学子半门生”,影响所及,已不限于四川,而有全国性的意义。近现代中国堪与张澜相比,既是杰出教育家又是著名社会活动家的,大概只有蔡元培和吴玉章。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从来都是受经济基础制约,与政治斗争相联系,并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的。我们要了解张澜的教育思想和改革主张,首先要对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和他的政治生涯、教育实践的全貌,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张澜的一生是随中国革命历史发展不断前进的。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从反封建到拥护国共合作,再到接受党的领导,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秀才、廪生、辛亥保路运动领导人、川北宣慰使、嘉陵道尹、国会议员、四川省长,到民盟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既是民主斗士,又念念不忘教育。教育是他从政的基础,从清末到20世纪40年代,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界。他的教育实践历程,是与他的整个政治生涯联系在一起,交替进行的,也是他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重噩组成部分,同样是曲折发展的。

张澜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以五四运动为界,以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为分水岭,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各有特点,互有侧重,我们从中可看出他的思想发展和教育实践的轨迹:开始于五四前,成熟于五四后。

五四运动前,张澜作为著名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家,以参加、领导四川地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冒着危险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而在这一历史阶段,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中国传统旧教育走向新教育的过渡时期,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融合时期,也即封建主义教育向资产阶级教育发展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张澜的教育实践主要是改革封建旧教育,办新式中、小学堂,发展留学教育,为建立四川地区新的资产阶级教育制度进行不懈的努力。

张澜从1899年开始,在广安州,与蒲殿俊等创办紫荇书院.改革封建教育的积弊,与政治上的革新相适应。1903年清廷下诏,实行癸卯学制改革,“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席卷全国。次年张澜从日本回国后,即在顺庆府官立中学堂任教习,继则任监督(校长),并创办南充县立高等小学堂、端明女塾、民立小学堂等,聘请日本教师,力倡新学,向学生灌输爱国、维新思想和近代科学知识,对南充地区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起了开拓作用。在清末的一次全国性的出国留学浪潮中,张澜于1906年、l910年先后两次出任四川游学预备学堂学监和斋务长,大力根除腐败,向国外输送合格留学青年,被誉为成都教育界的“六君子”之一。在办新学的过程中,结识了后来成为辛亥四川保路运动领导人的罗纶等。由于他在办新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众望所归地成了这个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辛亥革命后,他出任川北宣慰使、嘉陵道尹,并当选国会议员,主持川北庶政。在百废待兴,百业待兴之时,他基于教育发展了,地方才有绩效的认识,创办了南充县立中学。袁世凯篡权复辟时,他愤而挂冠,出任该校校长,组织学生军训,作讨袁准备。L914年,当成都、重庆两地根据王子学制,办起了蚕桑传习所的时候,张澜也在南充与地方人士合作,创办了南充实业学校和果山蚕桑社,实行半工半读,培养学生种桑、养蚕、缫丝,把教育与实际结合起来,发展社会,造福桑梓,对四JI{职业教育起了筚路蓝缕的作用。

1919年出现了近代中国的又一次出国留学浪潮。张澜即利用四川省长的身份,从道义上、组织上、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好友吴玉章一起,资助大批四川有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受惠者中,有后来成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刘伯坚、赵世炎、陈毅等人。他们没有辜负张澜“振兴中华重任,只有靠你们负担”的希单。五四时期,他正在北京,受科学与民主等进步思想的影响,考察了蔡元培办北大的情况,得到很大的启发。从此,民主革命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

1922年张澜复任南充中学校长,在普通中学里,办起了农、工、医、师范等职业班,附设工厂、农场、医院供学生实习,把学校与地方发展结合,教育与劳动结合,农则蚕桑,工则织造,医则中医,对四川中等教育革新起了积极倡导的作用。l931年后,他再任南充中学、南充建华中学校长时,仍按既定方针办学,并根据新的彤势作了发展。,l943年他出任成都慈惠堂理事长,又创办了培根小学,改变单纯教养的福利院模式,使孤弱能走向职业化、社会化,“不止于教养,且望能有一技之长,为社会中生产者”。为四川地区特殊教育开了新路。

张澜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最全面、最直接、最代表性的,还是他l926年至i931年任川大前身国立成都大学校长期间的作为、他的教育思想和改革主张,最集中地体现在成都大学的办学过程中。今日四川大学作为现代大学的基础、传统、校风,可以说是奠基于吴玉章,成形于张澜。张澜是川大历史上最著名的校长之一,至今川大师生有口皆碑.由于张澜的苦心经营,成大不仅是当时国内名牌大学,而且由于他的民主革命思想发展的助力,还是“西南一带播种革命种子的重要园地”。

纵观张澜的大半生,从政和办学交叉进行。有时以从政为主,有时以办学为主,办学不忘从政,从政重视办学。他作为社会活动家,办学要为从政服务,贯彻他的政治主张。而从政的绩效,又通过办教育体现出来。这就足为什么他既可以当省长,也可以当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原因。他教育实践活动延续时间之长,方面之广,在近现代中国教育家中足不多见的。举凡大、中、小学和书院,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留学教育,张澜都有涉足,都有建树。


一定的教育实践是受一定的教育思想支配的,并贯穿着一定的政治观念,表现为一定的教育改革丰张。这在张澜的身上是高度统一的,也即民主战士、爱国者和教育家的统一。

他和同时代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吴玉章相比,三人都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能顺应历史潮流,在革新的旗帜下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教育思想。张澜和蔡元培一样,都主张反对封建旧教育,建设民主的新教育。五四以后,他又仿效蔡元培办北大的榜样,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体现了他们作为民主主义革命家在教育方面的理想。他和吴玉章一样,把教育事业视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视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民主事业的一部分,视为培养革命人才,宣传革命思想的一部分。

张澜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

(一)把德育放在首位,向学生灌输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要求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张澜认为教育与政治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将来,就是要努力于革命人才的培养,革命科学的发扬,革命文化的推广”“用革命手段来对经济制度的变更和数量的增进,是中国社会底出路,亦是中国学生底出路”。教育“要谋社会底进步和文化底发达”。他认为“学生在学校(读书)是一生发轫之始,首先应端正思想方向,否则易入歧途”。他强调指出:“我办学校,学生究竟应走什么道路,对社会应起什么作用,必须有个明确的主张。”他的主张是,学生应积极地“研究历史底发展,社会底进化,革命底方向,以造成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而确定新的人生观”。

张澜反对读死书,要求学生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他说:“青年学生要担当事业,就要振作精神,意志坚强,行动确实,有真认识、真操守的人,才能做出真事业。”“读书不是为自己装门面,而是为社会尽力量。”他谆谆教导青年:“时艰正是需才切,爱汝应知善立身。”

可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教育,是张澜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作为民主战士和爱国者的本能。这里说的革命,也是“与日俱进”的,五四前与五四后有明显的不同,如果把它与张澜对革命的态度联系起来,已大大前进了,注入了新的因素。在北洋军阀“尊孔读

经”、国民党“党化教育”的高压下,他能用这样的思想办学,是十分不简单的。

(二)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精神民主化

张澜的办学思想从来就是很开明的。特别是五四后,他考察了北大办学和新旧思潮斗争的情况,推崇科学与民主,与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应主张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在成大校长任上和后来办南充中学中,加以发展。

张澜认为:“我们千万应该发表精神独立宣言,以实现学生的求学自由、研究自由、言论、出版自由,而完成教育精神的民主化。”

表面看来,这样的思想似乎不偏不倚,实际上是为革命的、进步的思想、学术和活动开绿灯,争地盘。蔡元培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教育家,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带有很浓厚的学术自由的色彩,尽管为进步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客观上创造了一个小环境,

但对学生运动在主观上并不赞成。张澜的主张,则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思想上有强烈的针对性。综观张澜在五四后的教育实践,他在“兼容并包”下面,坚决支持革命学生的活动,强烈抨击国民党的法西斯教育。他说:“本校一向主张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现代的所谓党化教育,我是不赞成的,我是怀疑的。”至于学术自由,实际是思想自由的延伸。他不管你是前清翰林,还是留洋博士,是蜀学宿儒,还是新潮学者,也不管你属何党何派,均允许按自己的政治观点、知识体系、学术流派讲课搞研究。由于有这样的自由,不仅吸引了大批人才,活跃了思想和学术空气,而且推动师生认真研究学问、探寻真理,提高了教学质量,壮大了进步阵营,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推崇全面发展,因才施教,学用结合

张澜一反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理论脱离实际,学不致用的通病,主张因才施教,学用结合,让学生全面发展。他认为:“大凡研究一种学问,一方面是为求真理-认识围绕我们的一切现象,一方面是为应用,以企图丰满我们的生活···要使我们的学问是活的,切于应用,更非研究实际不可。这也是科学所昭示于我们的那种不因袭,不保守,要求新,要前进底精神。”

在南充办学,他始终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搞实习场所。40年代办特殊教育,也主张职业化、社会化。这都体现了他的全面发展,因才施教,学用结合的思想。但从深度、广度考虑,还是集中体现在他办成大的实践中。他主持制定的《国立成都大学学生通则》规定,品行、学业、体育优秀者,均予免收学费、发给奖章的奖励;修满学分者,可根据自己的条件、爱好任选其他科目,既学好基本理论,又有实际操作和独立治学能力,造就通才。为了发挥学生所长,他还支持学生组织学术团体,出版专业学术刊物,让学生学到真本领,出去后为社会人尽其才。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张澜教育思想的主要方面,其核心是为民主革命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要求学生奋发有为,救国济民。这也是他作为民主战士和爱国者的教育观的体现。


张澜在这样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如果说创办新式学堂,改造封建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分期的改革,那么办成大时则是集中的改革。他的改革主张是:

改革教育体制,提倡民主办学。在南充中学时期,他把校务放心交给共产党人张秀熟、袁诗荛去主持,请他们进行全权处理。出任成大校长后,他一改旧中国高等学校校长大权独揽的体制,提倡民主办学,发挥教授作用,为此制订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学校组织大纲、各科(院)通则、人事延聘通则、财务通则、学生通则等;在校务会议下面建立专业会议制度,如教务、事务、院系、教授会议,以及聘任、财务、出版等各种委员会,集思广益共同决定学校校务、教务工作、人员聘任、财务后勤方面一系列重大事务。

广延名师,用人注德重才,倚重进步人士和自然科学家。针对四川历来较为闭塞,人才交流比较困难的状况,张澜提出“打开夔门,欢迎中外学者来川讲学”的主张,千方百计广延有革新思想和真才实学的名师。他不管你在学术上属何流派,也不管你是耆宿新秀,只要

确有学术地位,一律礼聘到校。因此,教师中既有国民党的黄季陆,共产党的杨伯恺,也有青年党的李璜。他特别欢迎思想进步,在新文化运动中崭露头角的学者,如吴虞、吴芳吉、李劼人等,也欢迎自然科学新秀,如数学家魏时珍,生物学家罗世疑、周太玄,化学家曹四

勿等,对这些学者都委以重任。他破格聘任26岁的曾济实为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张澜还十分注意延聘外籍教师。据1929年《国成都大学一览》记载,在册的美、英、法、德、日籍教师即多达28人,不要说在四川,即使在当时国内大学中,这也是罕见的。

鼓励学生探索真理,支持学生的革命活动。由于张澜思想开明,办学民主,学风鼎盛,吸引了大批学生前来入学。南充时期,先后有朱德、罗瑞卿、于江震、任白戈、康乃尔等到校,既受张澜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又得到张澜的保护和支持。及至到成大任校长,正值大革

命高潮时期,成都学生思想活跃,不同信仰、不同思想倾向的学生结社组团进行活动。当时校内有三派:共产党及其外围“社会科学研究社”,国民党及其外围“健行社”,青年党及其外围“惕社”。张澜鼓励学生探求真理,特别寄希望于“社科社”的进步学生,从思想到物质尽量鼓励、保护和支持。当进步学生受迫害时,他挺身而出,以校长名义申张正义:“大学为最高学府,学生对各种学说,均可尽量研究,以求真理之所在,不得因某某研究某某主义之学说,而辄牵入政治问题,攻讦其不当。”1928年国民党反动派一手制造“二一六”惨案,6名成大学生未经审讯,即被枪杀。张澜极为悲愤,不畏暴,谴责当局罪行,并以辞职表示强烈抗议。他还支持成大学生参加中共领导的广汉起义,反抗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

改革学科和课程设置,树立优良的校风学风。四川旧学向新学过渡,张澜起了带头作用。而1924年在全国开始的大学学制改革,四川是在张澜手上完成的。四川省大学改科为院,院下设系,并实行男女合校,均始于张澜当校长的国立成都大学。在较广泛的学科和课程改

革中,他去陈腐,立新风,决不因循守旧。执行学分制和选科制,在那个时代,都是新事物,张澜却毫不犹豫地加以接受。他还从优胜劣汰、严格学校纪律和认真考试考核入手,树立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张澜规定,一学期缺课30学时或两门课不及格一律留级,留级两次即予

除名。

张澜的教育改革主张,泽之所至,影响深远,大及全川、全国,小及成为名牌学校的南充中学、四川大学。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张澜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他的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步的。也是与当时的形势发展,与他的民主精神,他的革命精神,他的改革勇气,他的丰富学识密切相关的。

民主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形势发展,充满了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新学与旧学的斗争,进步与落后的斗争,革命与反动的斗争。这场斗争中,对曾经是封建势力和买办资产阶级盘根错节的教育阵地的争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促使张澜对教育极为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推求,把民主、爱国精神,把社会主义新中国和“大同世界”的理想,渗透到全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推动其发展,促使其不断更新和完善,反过来更好地为民主革命政治服务,为培养民主革命人才服务。这是其教育思想和改革形成发展的客观原因。

从主观方面讲,是张澜的民主精神、民主思想的“与日俱进”。

张澜的一生是曲折的,是经过了严峻考验和锻炼的。不同阶段的思想发展,体现为办新学---提倡兼容并包---支持进步师生的活动,一步比一步深化。把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教育、培养青年上面,与“教育救国”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他介于蔡元培和吴玉章之间的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改革主张,即是他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发展的结果,这正是他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教育事业上的重大贡献。

张澜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还与他的丰富学识、对教育的热诚和改革的勇气有很大关系。

张澜生于晚清,当过秀才、廪生,进过旧式书院,国学根底深厚,又从旧教育领域出来,懂得教育规律和旧教育的特点。早年留学东京,从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的富强和教育的发达中受到很大启发。中西方的对比使他认识到,教育不发展,社会文明是断难进步的。因此,他对教育与从政一样,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能上能下,省长可以不当,中学校长非当不可。国家要富强,要办实业,先要办教育,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建立新风尚。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一生迷恋教育,也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有那么系统的教育思想

和实践,为什么能不断取得成功,这显然与他的丰富学识和对教育的热诚不可分割。

在旧中国,特别是在国民党的高压和顽固势力的阻挠下,要进行新的改革和实践,谈何容易。你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吗?这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党化教育是水火不相容的;你要聘用思想进步的学者,辞退一批“南郭先生”吗?这也要触动旧教育制度,没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精神是不行的。张澜令人佩服的地方,恰恰是他作为坚强的民主战士和爱国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刚直不阿的硬骨头精神,他不怕威胁,不畏强暴,不计生死的敢想、敢说、敢为的正义感。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原因。

像张澜这样在教育领域中,从蒙馆、书院到小学、中学、大学、留学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社会教育,从旧学到新学,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实践、教育方法都有独特贡献的教育家,不仅我们四川地区罕见,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也是不多的,应有其重要地位,受到恰当评价。

张澜作为民主战士、爱国者、教育家这三位一体的实践,对我们今天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为祖国前途、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追求真理,跟着共产党奋斗不息的坚强意志,学习他随时代进步不断的革新精神和不信邪的大无畏气概,在党的基本

路线指引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为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而奋斗。



返回列表
  •   网址:www.lzef.org.cn
  •   电话:010-8589 0840
  •   邮箱:adm@lzef.org.cn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外大街86号2号楼
  •   邮编:100075

澜之教育公众号

澜之教育基金会 京ICP备202103851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304号 技术支持:富源科技